中国传统文房用具
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
在传承文明的历程中
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
是历代艺术家进行书法、绘画创作的利器
本次展览精选天津博物馆馆藏
明清时期文房用具、书画珍品共158件套
品种多样且精良
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
让我们一起去南山博物馆看看吧!
翰墨雅赏——
明清书画及文房清供特展
展览时间 2022.11.18 – 2023.02.19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(逢周一闭馆)
展览地点 参与方式 免费,需预约 请前往南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定点讲解时间 每个开馆日下午14:50 手机扫描展厅二维码免费收听讲解 (请自备耳机) 温馨提示 *南山博物馆实行分时段、实名制预约参观制,请您提前在南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。参观南山博物馆需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或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当日(24小时内)核酸采样凭证(记录)。入馆需佩戴口罩、测体温、扫电子哨兵(或场所码)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;红黄码人员不得入馆。
展览以凸显“笔墨纸砚”与书画的关联性为重点,分六个单元,上下两条展线并列进行,一方面展示了这些精美的文物外在的物质属性、工艺特色,体现明清时期美术发展水平;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具体的书画作品,体现出了书画家利用这些工具所呈现出的文化艺术内涵。
笔是古代文人须臾不可离的文房之一,毛笔经过漫长的发展,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峰,选料严格、工艺精湛。毛笔具有尖、齐、圆、健四德,并以其“柔性”与“弹性”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,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。毛笔在表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上具有特殊的作用,在中国书画技法里,毛笔与笔性、笔力、笔韵等笔法相关联,形成了相应的技法和审美体系,书画领域尤其注重笔墨自身独立的审美趣味。
墨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之一,材料从天然矿物颜料发展到使用石、松烟、油和胶质。明清是中国制墨技艺之高峰,名家辈出。中国传统画论中有 “墨分五色”之说,即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,墨借笔力,笔借墨韵,“笔墨”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。墨之黑与纸之白,其间的渲染和变化具有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融汇之哲学意涵。
造纸术是中国古代“四大发明”之一,为文明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历史上曾有麻纸、蔡伦纸、硬黄纸等,唐代分出了“生纸”和“熟纸”,宋之后又有宣纸、蜡笺纸、玉版笺等。书画家结合不同的纸性,墨落于纸展现笔墨之美,呈现了材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。纸有承墨、蓄墨并渗透入里的性能,可谓具厚德载物之品德。纸寿千年,艺术永恒。
砚曾是文房用具之一,其品质坚硬,传百世而不朽,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,浓缩了所属朝代的文化、历史、审美等信息,为历代文人珍玩收藏之选。“砚者研也,可研墨使和濡也”,磨墨的过程亦是调心的过程,毛笔在砚台中调制墨的过程,也是使笔墨融合的技法在纸中得以体现的准备,“意在笔先”酝酿于心,中国画的中庸温和之美与此不无关联。
诗书画的结合是文人画的显著特征,涉及内容和形式,此风自元代兴起,至明蔚成大观且更偏重于形式,成为书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后来印章也参与到画面的章法布局,优美的书法题诗写款,刻工考究色彩艳丽的印章为画面锦上添花。完善诗书画印的结合、追求形式美,突出了艺术本体的“自律性”,中国画艺术从重内容转向重形式,艺术表现形式也具有了相对独立性。
文房清供如笔架、臂搁、水盂等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,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与日俱增,它将能工巧匠的艺术灵感与精湛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,于精雕细琢之下充分抒发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意趣。它的使用体现了文人博雅的素养,将此种文人所追求的雅逸的生活方式、场景绘制与画面,便具有了博古通今、崇尚儒雅之寓意。
展览现场
– THE END –
来源丨南山博物馆
信息整理,编辑:深圳活动网,转载请申请授权,文章部分内容、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